最近在招产品经理和产品助理,面试题是谈下对人人网发展的思考。也确实发现在西安,产品经理和产品助理实在是供大于求,而真正合适的却很难找,大多只是有自己想法。一些人甚至说出了产品该全面发展的话,普遍用对错作为事实的唯一衡量标准。
如何思考问题?
有句话叫“小孩才思考对错,大人只权衡利弊”,所以产品一定是放在当时时代,为什么这么做?因为什么样的矛盾最终选择了这么做?甚至在当时情况下,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。
产品经理应不应该懂技术?
初步的技术你是要懂的,哪怕不深入,你的想法最终要靠技术实现的,那你也是要跟技术去沟通的,如果你不懂技术,说出来天马行空的话,技术是想抽你的。
很多产品经理想着: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。举个例子,phpwind9.0发布测试版的时候,用户中心对接多个论坛,中间的设置相当麻烦。从技术角度来看,这些东西缺一不可。但如果你是一个懂点技术的产品,就能看出来,有其中一半的步骤是不需要的,这样提升了用户体验,也没降低安全性。我后来跟他们产品经理提,然后他们跟技术确认完之后,是按照我提的方案来的。
产品经理该不该懂运营?
产品首先要明确,是以运营为主导(一般就是活动居多),还是以产品为主导(产品特性吸引用户)。作为产品经理,是肯定要考虑到运营的事情,多做沟通,不然真是给运营埋坑。
产品经理需要干什么?
除了跟技术交涉,通过运营数据决定产品方向,分析和调查用户真实需求,画出线框图或高保真原型图以外,还要能辨别用户需求里的坑,找出没有完善的逻辑部分,指出更好的产品方案以及初步的规划。
如果兼带项目管理者,那还要随时把控项目进度,协调各方资源,随时准备应急措施。
简单说下人人网的发展?
个人观点:
人人网最初叫做校内网,号称占领了国内实名制社交, 但他必然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, 每年都有毕业生,每年都有新生,这是一个不断投入 却没有增长的市场,扩招和计划生育到底哪个占大头呢?从当时PC游戏产业看(当时手游并没有兴起),整个玩家人数在下滑。基本上可以预估到,人人如果保持当前状态,校园市场也会不断萎缩。但是转念一想,走出校园的很多是白领,所以在当时情况下,走出校园,尤其是切白领市场,算是人人比较好的方向。
但是,没有细分白领市场,很多人离开校园后看到人人上还是校园的信息,怀念,但又没办法再融入。所以很多人还是默默离开,当然也有毕业N多年,再通过人人去找老同学的,大多都是问下手机或者微信号,人人并没有那种强社交的属性。
走出校园的失利,以及再次看到校园市场的潜力,的确是该重回校园,公共主页确实是个好东西,这其中也促生了很多大V,真是各种转发满天飞,问题也依然存在,就是大量的信息重复充斥着动态,几周前看过的段子,今天又看到了,大量的转发使得看不到校园动态了。同时也没很好的办法去鼓励原创,所以给公共主页降低权重(在动态的第三条折叠显示,类似现在新浪微博的广告),同时也使得大量的大V叛逃人人,转向微信和微博。
进入校园的产品:一是校园广场,直接竞争对手是贴吧,但是校园广场一直体验不好,而且不同于公共主页的创建,校园广场是任命的形式(应该是考虑到同一学校多个人申请的问题),大家觉得公共主页是创建的,是自己的,校园广场是人人的,这么一个感觉,所以很多管理员也不是很尽责。【中间收购糯米和56 以及校园大使事件不在此累述】校园广场最大的问题还在于入口问题,这个我最早有抛出来,最开始校园广场作为一个子菜单出现,后来改成和动态并列在第一屏(需要切换),但却一直没能敢代替动态成为第一入口。因为它叫人人,确实不敢做这样大的尝试,改变产品属性,我觉得这可能是原因吧。
二是社团人,事实证明这本是应该由运营主导的产品,没能很好地切入线下,解决实际问题,也不再累述。
同时人人也有 哔哔,么么答这两款仿的程序,匿名社交满足好奇心,但违反了人社交基本规律,由生到熟的过程。么么答和所有这类软件一样(比如后来的足迹等等),都无法持续火起来。
况且,此时还有外部原因,微信朋友圈(社交)引走了大部分的流量,微博(媒体)也崛起了一批又一批的大V,几乎是腹背受敌,而人人的体验依旧很差(请搜索人人小秘书),广告能够占头条动态的位置就很能说明这一点,各子部门想着快速表现和快速推广新产品,就往往是以牺牲用户体验为代价的,当然人人内部也急需一个新的产品替代。
再后来利用学生资源做分期做金融,确实也是无奈之举,以及后来取消实名制,图片美化与贴图的尝试,至此,人人不再是那个人人。
以上仅代表我个人观点,我相信任何人都会有自己不同见解,不代表对与错,对于大公司来说,可能从来不缺想法,但为什么这样做,又是怎么一步步走向成功或者失败,这是一个产品经理该明白的。用自己观点合理说明即可。